物聯網安全高峰論壇特別報導

透視物聯網的安全標準過去與未來 IoT Star Rating安全評等/認證標章凸顯可信產品

作者: 洪羿漣
2019 年 01 月 08 日

優力國際安全認證身分識別管理安全部業務發展經理薛正指出,經過多起由物聯網裝置集結的殭屍網路襲擊事件後,各界都認同連網裝置安全控管的重要性,多數人甚至認為,針對連網裝置安全程度的量化,設備製造商應負起更多責任。

物聯網安全性之所以如此脆弱,主要因素在於資安是個需要高度專業的領域,並且必須視應用場景規畫與建置,才能發揮功效。問題是在企業或組織中,資安的定義依據不同角色有不同觀點,例如網管人員關注的是防火牆、入侵偵測系統等資安建置;網頁應用程式開發者主要看見SQL Injection、跨網站偽造請求(CSRF)等手法;韌體研發工程師,則關注C語言的緩衝區溢位(Buffer Overflow);若是ISMS管理背景出身,可能著重通訊管道加密、機敏資料安全移除方法等。各種不同角色的工作者,對於資安的認知與應用需求皆不同,量化安全性的門檻不低,除非增添安全機制後能為消費者帶來安心,否則難以呈現出價值。

就現有的安全類國際標準來看,未必適用於所有設備。例如過去採購設備通常必須具備安全評估共通準則(Common Criteria),此與物聯網裝置安全較相關,但未必適用於現代的連網裝置,畢竟產品設計可能尺寸小、單價低、數量龐大、須快速推向市場,不大可能花幾十萬美元、歷時一年半來取得安全評估共通準則。

為了因應連網裝置生命週期較短,必須在最快時間內推向市場,檢驗方式也須有所改變,UL正積極研擬出IoT Star Rating計畫,讓檢驗工作在幾個星期內即可完成,同時降低收費標準,以符合物聯網產業特性。

例如目前網路攝影機遵循的UL 2900,風險控管程度較共通準則彈性,卻未必適用於各式連網環境。儘管UL 2900已被美國白宮的國家網路安全行動計畫(CNAP)公認為測試網路接入產品的標準,卻缺乏消費性或小型連網裝置的驗證規範。IoT Star Rating計畫即是為了補強此缺口。

優力國際安全認證身分識別管理安全部業務發展經理薛正表示,UL正在積極發展IoT Star Rating計畫,協助ODM/OEM製造商提高競爭優勢。

 

》想看更多內容?快來【免費加入會員】【登入會員】,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!
標籤
相關文章

攻占非太陽光直射地區商機 矽薄膜太陽能商摩拳擦掌

2010 年 09 月 20 日

UL推認證標準 無線充電商機再現

2011 年 05 月 12 日

流明數/發光效率/價格迭有突破 LED加速取代傳統光源

2011 年 05 月 26 日

專訪Universal Robots執行顧問長Helle Priess 輕巧工業型機器人再進化

2014 年 09 月 18 日

驗證/保護元件雙管齊下 無線快充安全毫不妥協

2021 年 02 月 08 日

安全檢測把關電池壽命 半固態電池商用可期

2022 年 04 月 07 日
前一篇
點對點傳輸安全重要性倍增 恩智浦滿足全方位IoT資安需求
下一篇
意法STM32CubeMX MCU導入多面板GUI